更新时间:2024-12-07 08:54:04点击: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爱满佛山 志愿之城”——2024年佛山市公益志愿文化月正式启动。
在这场启动仪式上,记者获悉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截止到今年10月,佛山全市注册志愿者超2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0%。也就是说,在这个人口近千万的城市,每五个佛山人中就有1个是志愿者。
数字的背后,是佛山人的一份传承、一份坚守、一份创新。可以说,“志愿之城”不仅是佛山一张美丽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的温暖共振。
12月5日,爱满佛山 志愿之城--2024年佛山市公益志愿文化月举行启动仪式,现场颁发2024年五星志愿者代表证书。/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摄
一份传承
佛山慈善文化根基深厚。从明朝捐资修建通济桥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到抗战时期的济世名医李广海,佛山人历来具有行善积德、帮扶襄助的传统美德。
早在1993年,佛山就成立了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佛山义工团”,成立初期有65名志愿者,服务形式包括“同学我帮您” 热线电话及少量的个案服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后,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不断涌现,奠定了佛山志愿服务的基础。特别是佛山提出“微志愿”理念,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让每个市民都可以成为志愿者,至2014年全市志愿者人数达60万。
2015年佛山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后,提出“创文永远在路上”的口号,打造“爱满佛山、向善之城”“志愿之城”,进一步传承佛山慈善文化基因、厚植慈善文化的每一寸沃土。
其中,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期化和志愿精神的有效传承是佛山志愿服务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如佛山连续四年为全市注册志愿者提供最高赔付额100万元的团体保险,保障每一位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在“行通济”“佛山好人分享会”等佛山特色大型活动中,专门组织志愿者方阵,展示志愿者风采。
在2024年佛山市公益志愿文化月启动仪式上,20位志愿者获颁五星级志愿者代表证书、10个项目获“益苗计划”市级示范项目、12个项目获得2024年优秀志愿服务案例,获得了社会肯定。
现场颁发2024年优秀志愿服务案例证书。/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摄
人人争当志愿者在佛山蔚然成风。截至2024年10月,佛山全市注册志愿者超2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20%,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共9640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115万场,服务总时长5840万小时。
一份坚守
朝着朝阳奔跑。在刚结束的2024南海桂城三山环岛半程马拉松暨佛山三龙湾健康跑上,1.2万名跑友迎着朝阳出发,1300多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各个重要路口与节点上保驾护航。
路上千般景,最美是文明!“我们凌晨4点30分就已经集结完毕出发赛场啦!”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黄同学说,尽管早晨天气寒冷,但身为志愿者的他们依然热情高涨,用心用情为选手做好服务保障。
志愿者不是一种身份,更像是一份坚守。志愿始于心,奉献于行,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现场为新组建志愿服务队授旗。/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摄
在佛山,愿意坚守的志愿者有很多很多,涌现了一批以好友营支教、佛山菠萝救援队为代表的志愿服务队伍。
2006年,伍景勋创立全国首个正式注册的支教公益组织——好友营支教,18年来组织支教老师1350人次,累计支教时间百万小时,持续教育的受益学生达18536人次,服务四川、湖南、青海、甘肃、陕西、江西、贵州多省共46所学校。
四川凉山木里县只能“爬着走”的残疾学生熊洞,在“好友营”帮助下不仅治好了脚伤,还考取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并利用暑假回到老家当起了支教老师,他的事迹《熊洞,好样的!》登上央视新闻。
佛山菠萝救援队是一支持续11年的民间救援力量,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洪涝灾害、重大事故等救援一线。2021年在河南参加郑州“7·20”特大暴雨抗洪排涝、消杀防疫83天后,他们又转战山西抗洪救灾,前后连续奋战136个日夜,离别时当地乡亲夹道欢送并献上锦旗、鲜花。
佛山市菠萝救援队连夜奔赴郑州开展抗洪排涝抢险工作。/受访者供图
目前,菠萝救援队共参与全国救援近1000场,收到锦旗700多面,累计服务时数达77万小时。任何一场重大灾害救援,菠萝救援一定是坚持到最后的一支民间救援队伍。
恰是这一份份的坚守,把小善做成了温暖与感动。正如歌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份创新
经过多年培育,佛山的志愿服务活动与时代同进步,变得结构立体,类型多样化,包括环境保护、社会服务、大型活动、社会援助等常规性服务,还形成了关爱异地务工人员、留守儿童、老年人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
佛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2023个;在城市街道、商业中心、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建立志愿V站97个,高标准开展“文明服务示范点”志愿服务,形成“一站一特色”的服务品牌。
今年,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岭南天地区域打造一个市级志愿V站,作为市级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窗口,为导赏志愿者提供服务阵地。以此为示范,佛山古镇将凝集社会多方资源支持力量,打造古镇文化导赏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激发“百千万工程”新活力。
与此同时,佛山启动“益苗计划”,大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以项目化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现场颁发2024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扶持项目证书。/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摄
南海区里水镇同声小学的“我是护河小使者”志愿服务队,就通过家校联动形式,参与日常护河巡河志愿服务,以“我是护河小使者”为任务,推动河道周边隐患问题得到改善,增强师生和家长的环保意识;
三水区桥头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志愿教师托管服务”服务就整合辖区三所中小学资源,招募306名专业志愿教师,在每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困难儿童、新业态就业群体子女和双职工家庭提供服务,已惠及3840人次。
多年来,佛山把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相结合,探索出和而不同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南海区凤池社区按照志愿者的类型、身份、兴趣等分类孵化出11支志愿者队伍,同时设立“幸福创投”机制,以幸福基金为扶持资金,开展群团创投大赛,扶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多样性、菜单式、定制化服务,引导志愿服务队自主设计、开发、运营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共同参与,共创辉煌。佛山还以大型项目为抓手,持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展现佛山“志愿之城”的风采。近年来,佛山圆满完成了金鸡百花电影节、全国发明展、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佛山)网络视听艺术周、佛山50公里徒步等大型展会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累计组织5000多名志愿者提供语言翻译、礼仪、咨询、秩序维护等服务。
点滴汇大爱,微光聚星河,“志愿红”是佛山最靓丽的颜色。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莫璇
图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
编辑 | 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