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20 08:37:24点击:
来源:视觉中国
文/赵伟 编辑/石东
编者按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4.8%的经济增速对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并不算高。但去年四季度中国GDP增幅为4%,而2022年全年GDP增长目标为5.5%左右——比上季度高,但比全年预期低,在一季度GDP增长4.8%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腾讯原子智库就这一话题,对话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赵伟认为,就分项看,一季度中国增长增速基建超出了预期,而消费和地产则低于预期。接下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呈现明显的修复过程,未来的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应该是逐季往上走的,二季度会比一季度高,三季度会比二季度还要高。
以下为正文。
一季度增速靠基建和制造业
原子智库:刚刚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中,哪些数据是和您之前的预期相近?哪些有偏差?这些相近之处和偏差之处在您看来原因是什么?
赵伟: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当中,4.8%左右的GDP增速大致跟我们预期差不多。如果看分项的话,还是有一些超预期或者是低预期的点。
超预期主要是在基建项上,基建提升的幅度比较大。
低预期的点,是消费和地产。3月份消费增速下降的比较明显,地产也是。这两项很显然跟疫情反复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消费分项中,人们会发现接触型消费下降的更明显,餐饮业下滑的幅度比商品类的消费下跌的更厉害。地产销售及投资方面,下降的幅度也特别大。
原子智库:那么您认为,4.8%这个数字背后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是什么?
赵伟:基建和制造业算是比较大的支撑项。
年初以来,基建都保持着相对比较高的增速。2月份中国基建增长为8.6%,3月份大概在11.8%,这都是很高的增速。
制造业投资,总体来讲增速也很高,一季度15.6%的增速,去年四季度的两年复合增速在10%左右,本身相比之前就更高,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投资端中的基建和制造业这两块韧性特别强,而且是超预期的。从生产端来看,“二产”的韧性比较强。“二产”韧性强,可能跟去年四季度生产活动一度受限电、限产影响之后的正常恢复有关。
所以,需求端的基建与制造业投资,生产端“二产”生产活动的回升,对年初经济有不小的支撑。
原子智库: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PPI同比上涨8.7%,两项数据释放了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
赵伟:PPI在去年10月份创出13.5%的高点以后,最近几个月一直在下行。3月,PPI降幅比之前降的速度要慢、降幅略低于预期,这和采掘类相关板块价格一直处在高位有很大关系。3月PPI的降幅,比原来预想的回落幅度稍微弱了一点。
CPI在3月是略超预期的,主要跟疫情期间的食品项当中的个别项涨价有一定关系。鲜菜、鸡蛋类的涨价幅度比正常的年份涨价幅度更大了一些。非食品部分,由于能源价格拉动,比如交通、通信类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其他商品项的环比涨幅比较大,就有可能跟成本上升以后向下游的传导有一定的关系。
从近期的数据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压力需要留意。第一,偏上游能源类价格持续居高。第二,像前期主要是中上游成本端的一些东西持续涨价以后,向下游的传导还再继续。往后看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猪肉价格现在处在低位,到了下半年的时候,有可能猪肉价格在回升的过程当中,带动所谓“猪油共振”的问题,有可能会导致下半年CPI通胀压力加快显性化。
我们的预测模型显示,大概在年中前后的时候CPI就会超过2%,往2.5%左右去了。就像刚才讨论到的“猪油共振”,如果这些类似的逻辑产生了共振,有可能会把CPI的高点在三季度推升到3%左右。一些潜在风险可能会在二、三季度之交的时候慢慢暴露,通胀的潜在风险逐步显性化。
原子智库: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但3月份社会消费品同比下降3.5%,本轮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是否已逐步显现?
赵伟:首先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3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是-3.5%,2月份是6.7%,下滑的幅度是比较大的。如果再拆一下细项,会发现商品类的消费是-2.1%,而餐饮类的消费是-16.4%,餐饮属于接触型消费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更大,这一块下滑的幅度非常大。
第二,跟居民的收入、乃至消费意愿的影响有关。可以看到,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2月份更高,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个月回升了0.3%,从历史同期来看仅低于2020年的3月份。就业压力非常大。
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就业市场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倾向等。比如,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会更高,但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更大,带动全社会消费倾向的下降。
原子智库: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3.8%,销售额下降22.7%。在各地积极纾困楼市,按揭利率持续降低,预期开始有所稳定的情况下,会迎来楼市触底反弹吗?
赵伟:地产相关“因城施策”的政策调整一直在进行。去年三季度末以后,与地产相关联的政策信息的还是比较多的。政策主要聚焦在促进商品房消费类的政策,满足房企、老百姓合理融资需求相关的政策,以及发展保障房、棚改货币化相关的政策等。
一季度地产销售和投资数据受到影响比较大,也跟疫情反复有很大关系。疫情的影响减弱之后,相关政策的滞后影响还是会显现的,在疫情反复影响弱化了以后,这些指标逻辑上讲都会有一定程度修复。
原子智库:现在所处的情况算是楼市触底了吗?
赵伟:近些年,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分化也在变大,分析框架要适应新的变化。3月,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回暖的苗头,但是到三线及以下城市,一直都比较弱;3月底之后,有疫情反复的影响。
最近几年,城市跟城市之间的分化明显拉大了,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区别对待。以现在的状况为例,有些一线城市是供给不足,有些三线及以下城市是需求不足。
未来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将逐季往上走
原子智库:周边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复苏,迭加国内疫情管控趋严,对今年的外贸出口会不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赵伟:在过去两年,中国出口的韧性特别强,一直不断地超预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疫情的反复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环节的干扰大于国内本身。国内在动态清零的背景下,生产活动一直有序地进行,而其他国家受疫情影响比较大,这样有很多订单就会转移到中国来,对过去两年国内的出口形势形成了有力支持。
伴随着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这种格局在今年会发生一些变化。截至到目前阶段,全球大概已经有六成左右的群体完成完全接种。我们也分析了一些跟中国会形成替代关系的生产型经济体,比如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为代表的部分生产型经济体等;在过去两个季度左右的时间里,这些经济体疫苗接种的速度比较快,他们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在慢慢回归正常状态。出口“替代效应”,对中国出口的支持力度下降,这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形。
当然在问题的另一面,我国经过数十年的沉淀积累,“隐性冠军”类的商品有很多,性价比上会高于其他生产型经济体。从这个角度讲,哪怕海外生产能力回复,前两年转移到国内的部分订单还是会有很强的粘性,尤其部分设备制造业。
原子智库:在您看来,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会在二季度继续延续吗?预计在何时能够出现经济明显的回升?
赵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从物流指标的跟踪来看,对4月份的影响比3月份更大。尤其是4月的上半月,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上周,政府已经出台一些优化政策了,比如4月10日国务院的发文,强调不得随意限制车辆跟司乘的通行;4月16日刚召开的“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上海市经信委出台的关于复工复产相关的政策指引等。政策支持下,一些物流指标已经开始出现见底回升的迹象了。
从目前跟踪的情况来看,疫情的演绎也有见顶的迹象,包括全国单日的新增感染人数的高峰,似乎已经见到高点了,最近在高点上缓慢的往下降。
如果说这波疫情像指标显示的那样高峰值过去了,再配合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上周几个政策的支持,我们判断疫情对经济影响冲击最大的阶段,可能就在4月了,尤其4月上半月已经充分显现了。当然,这个判断,还得结合未来疫情演绎的情况再跟踪看一看。
原子智库:在现有条件下,能否预测一下二季度的数据?
赵伟:如果说疫情的影响减弱了的话,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的预期可以适当乐观些。
首先,会发现前期的政策调整,或者是托底政策的发力,带来的滞后影响会加速显现。这轮的稳增长,政策底是在去年四季度夯实的。从今年年初开始,稳增长发力的力度是比较快的,比如更早就开始启动重大项目的开复工。
还有一点是消费本身,目前消费的指标体现的不太理想,很大程度上是跟疫情的反复有关。疫情的影响一旦减弱的话,有好几个渠道对消费会有支持:
第一,消费场景的修复本身会带动对消费的支持,大家线下服务类的消费可以恢复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消费需求也会恢复。
第二,会带动对于就业市场的支持。我们知道线下服务类的消费场景,会吸纳大量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他们就业的修复,还会带动收入改善乃至于对相应消费的支持。
疫情如果能够更快地得到平抑的话,应该对经济会起到有力的支持,投资和消费端指标会出现明显改善。
这一轮稳增长发力的地方,主要包括一些重大项目的提前启动和加快推进等。
我们拆解了最近几年重大项目的结构,按照省份层面公布的一些可比数据去看,发现大概有五成左右是产业类的项目,有两成左右是基建类的项目。这一轮稳增长的发力点与传统周期略有不同,传统基建通过区域结构优化、新型基建与产业政策结合的方式,提高投资有效性。
稳增长发力,对宏观数据上的支撑,会分别体现在基建和制造业上,持续保持高增。产业类项目就会反应为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基建类的项目有一部分是支持到基建投资里面去,有一部分是在支持制造业本身,所以这两个指标会一直保持高增。
原子智库:本年度下一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您个人比较看好哪个方面?
赵伟:伴随疫情影响的减弱,未来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应该是逐季往上走的,二季度会比一季度高,三季度会比二季度高,是逐渐修复的过程。具体对应的逻辑,刚才已经推导过了。最近,经济预期受疫情的影响太大了,经济自身的韧性有可能被大家低估了。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